【INHERITAGE】传递优质生活美学 - 领略顶级生活的极致品味

VISION? DELUSION? ILLUSION? IS AI INVESTMENT OVERHYPED? FROM MINISTRY OF DEFENSE TO MINISTRY OF WAR ?

愿景?幻觉?烧过头的 AI 投资?从国防部改为战争部?

VISION? DELUSION? ILLUSION? IS AI INVESTMENT OVERHYPED? FROM MINISTRY OF DEFENSE TO MINISTRY OF WAR ? 愿景?幻觉?烧过头的 AI 投资?从国防部改为战争部?

当「算力堆叠」的黄金法则逐渐失灵,AI 投资的狂热还能维持多久?

Text_ 林佩璇 / Filia Lin Photo_istockphoto

OpenAI 在今年 8 月 7 日推出新一代生成式 AI 模型 GPT-5,执行长 Sam Altman 形容其效能「史上最聪明的模型,犹如和专家对话」。根据媒体报导,OpenAI 的新一代模型 GPT-5 在训练时使用了多达20 万张 GPU,其规模是两年前发布的 GPT-4 的8倍。没想到,这款斥巨资打造的新模型,却在发布后迎来「滑铁卢」,负评如潮。 GPT-5 不仅频繁出现基本错误,例如提供不正确的科学解释,在编程基准测试的准确率仅为 52.8%,甚至低于今年 1 月推出的 Open AI o3 的 69%。
一直以来,AI 模型的发展遵循着一个核心逻辑:「投入的运算资源越多,产生的效能越好」。这个逻辑让 GPU 龙头辉达 ( Nvidia ) 的市值在 3 年内暴增 10 倍,并在今年 7 月 9 日成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 4 兆美元的公司。另一家专攻资料中心软硬体的科技巨头甲骨文( Oracle )近期也因一笔与 OpenAI 价值高达 3,000 亿美元的 5 年期订单,尽管其今年 9 月 9 日公布的第二季财报表现不如预期,盘后股价仍飙涨 36%,让创办人兼董事长赖瑞.艾利森( Larry Ellison )的身价暴增,一度超过特斯拉( Tesla )执行长伊隆.马斯克( Elon Musk )成为全球首富。
这些案例都反映出市场对于「算力等于效能」的坚定信仰,再加上科技公司担忧落后的焦虑( Fear of Missing Out ),全球 AI 投资持续快速攀升。根据《华尔街日报》报导,2025 年美国大型科技公司在 AI 基础建设与应用上的总投资额将超过 4,000 亿美元,比前一年翻了1 倍。 辉达更乐观预测,到了 2030 年,全球 AI 投资每年将达到 3 兆至 4 兆美元。然而,GPT-5 的风波让市场开始质疑,目前 AI 产业奉行的「模型越大,算力越多,效能越好」的发展模式,是否已经触及瓶颈?这波 AI 投资热潮,还能持续多久?

收益递减的定律: 模型越大,成本越高,效能提升却越少

随着人工智慧模型的规模扩大,其 GPU 晶片和模型训练成本正呈几何级数增长。以 OpenAI 为例,2020 年问世的 GPT-3,GPU 晶片和模型训练成本总计约略 2,000 万至 3,000 万美元,到了 GPT-4 成本暴增至 6 亿美元左右;而 GPT-5 更飙破 60 亿美元。不仅如此,资料中心建置成本极高且非常耗能。一座功率介于 100MW 至 500MW的中型AI 资料中心, 通常使用数万张 GPU,建置成本约在 40 亿至100 亿美元之间,每年营运成本约 4 亿至 8 亿美元。而 Meta 和 OpenAI 正在打造的超大型资料中心,功率 1GW 以上,使用数十万张以上 GPU,建置成本高达 500 亿至 700 亿美元,一年用电量至少 90 亿度电,相当于半个台北市一年用电量,营运成本上看每年 15 亿至 25 亿美元,令人咋舌。
然而,这些天文数字般的投资换来的却是越来越小的效能提升。 GPT-4 的神经网路约有 1.76 兆个参数, 是 GPT-3 的近 10 倍,而 GPT-5 的参数数量约 5 兆个,仅为 GPT-4 的 2.8 倍。这种效能增幅递减现象不只发生在 OpenAI 身上,其他 AI 模型也出现类似情况这种效能增幅递减的现象。这意味着,AI 模型的发展或许正遭遇技术瓶颈。单纯依靠扩大模型规模来提升效能的策略,已逐渐接近极限,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带来指数级的突破。

技术瓶颈逐渐浮现

AI 模型的效能增长正在放缓,背后的一大关键因素在于:高品质的训练资料已近枯竭。根据非营利机构 Epoch AI 的研究,去除重复和不良内容,网际网路内容每年大约以 10% 速度成长,而 AI 模型的数据用量每年却成长一倍。照此趋势,预计到 2028 年,AI 模型将面临训练资料枯竭的窘境。为了解决此问题,OpenAI 和 Alphabet等开发商正积极寻求与出版商、学术机构、甚至政府部门合作,以获取更多非公开数据来训练模型。然而,这也面临版权和隐私权的双重挑战。 2023 年纽约时报就起诉 OpenAI 和微软( Microso! ),指控其侵犯版权。之后几年陆续有类似诉讼。尽管企业尝试利用现有数据合成新资料,但合成数据的品质通常不如真实数据,这也暴露了 AI 模型在根本上的技术缺陷。
ChatGPT 这类生成式 AI 模型透过收集海量网路内容进行训练,再利用统计规律和机率分布来组合词句,模仿人类语言输出结论。然而,模型本身并不理解内容的深层含义和因果关系,也无法判断资料的真伪、时效性或潜在偏见,导致时常产生不准确的结果,甚至捏造一些不存在的事实,即所谓的「 AI 幻觉」。根据新创软体公司 Vectara 在 2024 年的研究显示,ChatGPT4.0 出现幻觉的比例达 3%,Gemini Pro 为 4.8% , 而 Claude 2 则高达 8.5%。
Meta 首席 AI 科学家杨. 安德烈. 勒坎( Yann André Le Cun, 中文名: 杨立昆)直言,现今的 AI 系统的问题不在于规模,而在于其所基于的大型语言模型( Large Language Model,LLM )存在根本性的逻辑和设计缺陷。他认为,无论科技巨头投入多少 GPU 进行运算,都不会凭借现有技术诞生像人类一样具备理解、学习和思考能力的通用人工智慧(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 )。

AI 导入速度不如预期: 如何把「百科全书」普及化、货币化?

尽管 AI 模型在消费者端使用量极高,但技术缺陷和局限却使其难以转化为可持续性的收入,在企业端的成长速度更是低于预期。主要原因在于用户对 AI 模型提供的资讯和服务仍存在疑虑,因模型提供的错误资讯而发生意外的事情也时有耳闻。全球约有 18 亿人使用生成式 AI 模型,每日活跃使用者约 5 亿至 6 亿人。使用率最高的是 ChatGPT, 每天活跃用户约 2 亿人,每天的访问量约在 1.5 亿次,是全球流量排名第五高的网站,但付费订阅用户仅约 2,000 万。换言之,90% 的用户只使用免费服务,若以每月订阅费最低 20 美元估算,一年的订阅收入仅 48 亿美元。即使加上企业版产品和应用程式介面 ( API ) 的销售收,市场预期 OpenAI 2025 年营收约 127 亿美元,亏损接近 100 亿美元,最快要到 2029 年才能损益平衡。订阅率低不仅显示免费版已满足多数用户需求,也反映消费者对生成式 AI 的信任度不高。根据研调机 Euromonitor 的数据, 仅 43% 的消费者信任 AI 提供的答案,且只有 19% 认为 AI 能处理复杂问题。
在企业端,虽然有意导入 AI 的公司不少,但实际采用的比例却很低,且效益有限。在美国,仅有约 9% 的企业导入 AI 模型,而且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例如制药、IT 等。麻省理工学院针对 300 家导入 AI 模型的企业进行分析,发现仅 5% 的公司成功将其整合到工作流程中,其余都未见到结构性变革和投资回报。
主要原因在于导入成本高昂,而员工却不知如何有效利用。一台 AI 伺服器动辄 30 万至 300 万美元,是传统型的 30 倍以上,加上人才培训和流程改造,让许多企业望而却步。而且,企业往往只是盲目跟风,缺乏明确的导入目的,人员也不懂如何使用,导致投资效益不彰。其次,AI 系统的准确性仍待改善,特别是医疗业这类需要高精准度的产业,一点偏差都可能导致生命危险,再加上资安隐忧、法规的不确定性以及监管机制的缺乏,都让企业在大规模导入 AI 时面临重重阻碍。

狂欢终有结束时: 千禧年 Y2K 之虫引发 " DISCO " Dell, Intel, Sun-Micro, Cisco, Oracle⋯

历史经验显示,技术革命往往伴随着投资泡沫,2000 年的网路泡沫就是一个经典案例。当时,市场普遍认为以网路为基础的商业模式会迅速改变各行各业,数以千计的网路新创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举让网路设备巨头思科( Cisco ) 在 2000 年 3 月 27 日以高达 5,550 亿美元成为当时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本益比飙升至 152 倍。戴尔( Dell )、英特尔( Intel )、甲骨文( Oracle )、和升阳电脑( Sun Microsystems,于 2009 年被甲骨文收购)等企业的本益比也同样介于 100 倍至 200 倍之间。然而,当时网路技术与商业模式仍在起步阶段,商业模式还不成熟,终端需求成长速度远不及资本投资的规模,企业的巨额投入无法迅速回本,最终导致泡沫破裂。
当前 AI 产业的发展逻辑,正遭遇类似的困境。单纯透过扩大模型规模来提升性能的策略,已经触及瓶颈,而演算法与数据方面的根本性局限,也直接影响了需求面的成长速度。这些问题对整个产业的长远发展构成了不容忽视的挑战。如果资本市场持续以失衡的速度投入 AI 基础设施的建置,过度追捧相关企业,那么这场由 AI 带来的投资狂欢,或许最终也难逃泡沫破裂的命运。

Related Article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