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HERITAGE】傳遞優質生活美學 - 領略頂級生活的極致品味

Historical Icon Passion & Memories

經典老車的絕代風華

Historical Icon Passion & Memories 經典老車的絕代風華

眾所周知汽車的空間能載人們高速移動,但鮮少人意識到另一件事實,是它獨特空間也能凍結時間,創造其專屬的記憶與情感。就像 1980 年代的雙 B,對台灣人來說就像個塵封的時空膠囊,把當時的成就與地位觀感凝固其中。這是經典老車,永遠無可取代的魅力!

Text_James Photo_Volkswagen、mini、Mercedes Benz、BMW

不論是新台幣幾百萬的德國豪華房車、一千萬的德國義大利超級跑車,或是三千萬的英國頂級豪華大車,都足以襯托你在當下的成就以及極致的生活品味。不過,生活有時不免有些遺憾,例如用再高貴的代價,都難買到孩提時代坐在父母所駕駛的車上的那種感覺。現在想來,那是一種複雜的回憶,一種混著安全感,更期待自己趕快長大,希望早有一日,也要坐上那個神氣駕駛座上的想像。
這是成長的滋味,也是一旦過去就無法重複,屬於一個特定階段的時代記憶。
也正因為這種帶著一點淡淡感傷的回憶,讓那股留存在空間裡的情感,隨著當時生產的汽車一同傳承下來,讓老車對許多人來說不只是個古董或是交通工具,更有一種說不出且無可代替的溫暖。
不過,先把情感擺一邊,從現在觀點來看老車,還存在另一層特殊魅力。翻開30年前,也就是1990年代之前的老車設計,有幾個明顯特徵是眼前的汽車所沒有的。首先,儘管當時在同一個汽車品牌中,也有不同車型定位,但所謂的「家族風格」沒有像現在這麼明顯,不同功能取向車款長相各異其趣,不像現在相同品牌幾乎都是同一張臉,差異幾乎只剩尺碼大小而已。另外,1990 年代也是汽車數位科技萌芽的年代,也就是說,在此之前的汽車,從電氣儀表開關按鈕,到動力煞車等底盤控制,絕大多數仍採機械式或類比訊號控制,例如 ABS 煞車輔助系統導入於 1970 年代,動態穩定與循跡控制系統則是 1980 年代末期才逐步在高級車上出現。在這之前的汽車,雖沒有現代數位系統的多功能,但更多出了設計與結構美感、更單純的機械感,以及更簡易的障礙排除。
老車的定義,從現在眼光看,儘管過往時間在眼前很容易被壓縮,但是不同年代的汽車產品,往往反映了不同的時代價值。例如 VW 老金龜 Beetle,在老費迪南保時捷(Ferdinand Porsche)博士的構想下,採用圓弧形車身、氣冷後置引擎設計,就有很大成分考慮到其不需水箱機構簡易,得以禁得起正面撞擊,以及很容易做到車身結構強度最佳化等適合戰時用車的需求。而老 Mini 的推出年代,則是為了面對能源危機,讓年輕人買得起車,所以一切從簡的時空背景。如今,要感受一個時代氣氛,很難找到比坐在當年所設計的汽車駕駛座上,親身駕馭這些機器,感受那種時代氣氛更好的方法了。
換句話說,一輛恰如其分的經典老車,不多不少剛好可以承載的,不僅是特定年代的工藝美感,更能化身時空膠囊,記錄那青春歲月裡的情感與想望。也正是這些原因,讓許多車庫即使已經停放多輛千萬級豪車,卻也總會擺放幾輛經典老車。

大時代的經典品味 Volkswagen Beetle ( 1938~2003 )

時局變動的 1934 年, 費迪南保時捷( Ferdinand Porsche )博士接到當時德國總理希特勒委託,設計一輛便宜好用的國民車,必需符合 5 項特色:便宜,最終車價不能高於當年 1,000 馬克(約 250 美元)。冬天車子必需能解決水箱結冰問題,所以最好是氣冷式引擎。速度必需可在當時準備新建的高速公路上奔馳,也就是時速必需可在 100km/h 速度巡航。平均油耗至少每公升 14.3 公里。要能載全家 4 到 5 人的標準車室。不難想像,在當年這是多麼嚴苛的工程挑戰,不過對汽車充滿狂熱的老保時捷博士,接受了這項設計委託,1936 年 10 月,3 輛原型車被設計出來,並由 Benz 負責打造另外 30 輛原型車,這就是最早的金龜車祖先,被稱為「國民車 30 系列」。
經過約 200 萬公里在各種天候、路況實際路試,高速公路平均時速 98km/h,鄉間道路則是 82.2Km/h 巡航速度,金龜車的優異性能讓所有人刮目相看!不過當時該車的名字不叫 Beetle,而是 KdF ( Kra Durch Freude,從歡喜中產生的力量)。後來出口到美國,美國人看它長得像極甲殼蟲,才為它取名 Beetle。從二次大戰到 2003 年整整超過半世紀,從德國狼堡生產線到最後一個墨西哥工廠正式熄燈前,金龜車共生產約 2,200 萬輛,不難想見其中版本多麼複雜。大致說來,台灣金龜車友透過不同年代外觀差異,以老龜、小龜、中龜、大龜等稱呼進行劃分。
老龜,從戰後到 1966 年,這個年代金龜車的青蛙眼頭燈,是順著車頭鈑件弧線稍微傾斜躺著,因為製造年份最早,所以就被稱為老龜。小龜是指 1967 年以後的大燈,都改成像同年代 Porsche 911 那樣的垂直圓燈,看起來比較動感,也較有精神,這個階段的金龜車便被稱為小龜。而中龜,即是 1970 年代初期的金龜車,前擋風玻璃幾乎為全平面,大家慣稱為中龜。這個階段的麥花臣前懸吊,也加裝了圈狀彈簧,所謂的超級金龜車,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出現。大龜則是指 1973 年後,擋風玻璃改為弧面,也被慣稱為大龜。
其實除了基本四種「龜」的分類,數不清的機件進化與車身比例的新設計,一直默默在金龜車身上發生著,其中包括引擎排氣量,也從早期的 900cc、986cc,到戰後小改成 993cc,隨後又不斷擴缸到 1,052cc、1,200cc、1,300cc、1,500cc, 到 1970 年代的金龜車,最大排氣量已經改成 1,600cc 引擎了。
從 1950 到 1960 年代,金龜車在全世界獲得無數的肯定。不過 1960 年代末經濟危機,全世界重新燃起對經濟耐用小車的需求,日本車乘機崛起,他們重新詮釋經濟小車的定義,不再是後置引擎後輪驅動的老派金龜車,而是新潮的水冷引擎、前置引擎前輪驅動設計。低價的新挑戰者從這個時候開始,逐漸侵蝕金龜車的龐大市場,所以 Volkswagen 也被逼得重新調整國民小車的設計,除不斷改款金龜車外,從 1970 年代前置引擎前輪驅動的 Golf,到 1990 年代新金龜( New Beetle )。這輛車雖仍堅持金龜車外觀造型,但骨子已經改成當時四代 Golf 前置引擎前輪驅動底盤。這也是為什麼金龜車在 1970 年代之後變化逐漸減少,畢竟市場主力已逐漸被其他新進車款取代,但無論如何,它的經典造型已經深植人心,而且永遠都沒有其他車款可以取代其地位。

迷你傳奇魅力不減 mini ( 1959~2000 )

「很英國」、「可愛又俐落」、「鮮豔多變」、「個性化」等,想到 mini,不管款式新舊,總有用不完的詞彙來描述對它的豐富感受(實際上 2,000 年前的純英國血統 mini,以小寫 m 為名稱,而之後德國人接管的新 Mini,因為尺碼、豪華度都與先前世代不同,所以用大寫 M 為名稱開頭)。這麼多年來,mini 的外型幾乎沒變過,一輛車當從小看到大都沒什麼改變,不管是否擁有過,想對它沒感覺恐怕都很難。所以 mini 從 1960 年代誕生,至 1980 年代後,已逐漸成為十足代表英國品味的流行符號。
這個 mini 傳奇,以半世紀歷史眼光看來,更像是場有趣的誤會,因為當年這輛小車誕生,既非為品味也不是為流行;當年,它完全是一輛堪稱不擇手段,只為降低成本的產品。
1956 年的蘇伊世運河危機與戰事,讓英國社會陷入經濟蕭條的焦慮裡,這也促成了 mini 一開始就是以降低成本為目標的想法。當時英國汽車公司( BMC )的 Alec Issigonis 銜命設計這輛車,目標是創作一輛外型盡可能小、重量盡可能輕、油耗盡可能省,但車室空間又得盡可能大、盡可能實用的小車。於是 1957 年第一代 mini 原型車誕生,不僅使用小排氣量橫置引擎,甚至水箱都不是放在車頭正前方,而是塞在左側!這不僅讓 mini 有個不可思議的短車頭,也連帶造成散熱不良的惡夢。同時為節省空間,四速變速箱也與引擎油底殼整合一起。至於它的前輪驅動底盤,在避震器部分也費盡巧思,放棄佔較大空間的彈簧油壓,改用體積較小、也較便宜的橡膠墊片。
這些改變機械結構而省下的空間,讓 mini 的「小車大空間」原則成為可能,當然也造就其獨特的外觀造型。另一方面為生產組裝方便以及降低成本,早期 mini 除使用外推式車窗、輪弧採塑膠材質外,連車門都是以最簡單的外露式門軸與車身銜接。而這些充滿時代感的設計,相當有趣地在逐漸富裕的 1980 年代以後,成為英國汽車界「古典品味」的最佳象徵!
另一個因為歷史演進而成為經典的巧合,則是老 mini 為極大化內在空間,以及解決小車因軸距太短,造成難解的行駛穩定性問題,因此設計師將 4 個輪子盡可能推向車身的四個角落,搭配廉價的避震器,讓這輛小車駕駛起來並不舒服。不過 20 多年之後,當大家厭倦那些不斷追求舒適,卻不顯個性的新車時,mini 這種粗糙原始的駕駛感,卻意外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 Go-Kart 賽車等級的「操控感」。
老 mini 就是這麼一連串偶然,加上極盡所能精簡配備的一輛廉價小車,所以連當年的車廠都評估很難透過賣車賺錢,因此,像後照鏡、收音機、安全帶等配備,都是後來因為 mini 越賣越多(從 1959 至 2000 年間,老 mini 總共賣出約 538 萬輛),有利可圖才逐漸被開發。大家競相開發 mini 套件的結果,也在後來個性化訴求的年代裡,造就出一個多元的 mini 文化。

BMW 五系列 E28 ( 1981~1988 )

若說雙 B 在 1980 年代台灣社會的崇高江湖地位,一是 Benz W123 車系,那麼另一毫無疑問就是 E28 車系的 BMW 五系列。這輛車以 BMW 最經典的四眼鯊魚車頭造型,以及優異的操控性能,在當時不僅是家喻戶曉的高性能跑房車,駕駛者導向的中空台設計,更彰顯出尊貴自我個性,代表著一種個性化 、積極進取的成功價值。
其實 BMW 車系引進台灣的歷史相當早,目前至少可追溯 1972 年 E12 車系的 BMW 五系列就已經引進台灣,到 1981 年正式由 E28 車系取代,當時入門的 520i 採用 BMW 最具代表的 125 匹馬力直六缸自然進氣引擎,不僅爆發力優異,搭配紮實底盤的操控更是有口皆碑。在那個民風不甚開放的年代,也因為這輛跑房車的優異性能,以訛傳訛地建立起「江湖兄弟都開米拎」的印象,後來連國道警車也都因為看中其操控性能,而採用 BMW 五系列為警車。如此層層疊疊打造出的品牌形象,更讓 BMW 五系列成為豪華速度代名詞,也奠定了 E28 五系列無可取代的品牌與性能價值。
目前收藏界最炙手可熱的經典 E28,屬於 1987 年產品末期引進的精裝特仕車,也就是俗稱的霹靂五號,這批車採霧黑外觀飾條、BBS 鋁圈、跑車方向盤與絨布面座椅,讓本就動感的外觀更顯深邃魅力。

Mercedes-Benz W123 車系 E-Class ( 1976~1986 )

完美的幾何比例、紮實的鈑件與耐用的機械設計,再加上代表著豪華的橫柵「豬鼻頭」水箱罩。這輛 W123 車系的 E-Class 在其產品週期內,以高達 270 萬輛的生產數字,成為至今仍然是後無來者的「史上最成功 E-Class 」,毫無疑問,也藉由它龐大的生產記錄,讓它在整個 1980 年代,無論是在台灣,或是全球其他市場,都足以是財富與成功的代名詞!
在台灣,儘管 W123 車系早在 1976 年問世,不過因為當時的進口車管制政策,所以直到 1979 年才正式引進這輛經典 Benz。巧的是這年的台灣並不平靜,除了第二次石油危機之外,更慘的是再碰上中美斷交,普遍不安的社會情緒,引發第一波台灣菁英階層移民潮。所以剛上市的 W123 車系流年不利,1980 年甚至暫停進口,隔年才又重新引進。進入 1980 年代的台灣社會也逐步穩定,這輛豪華房車的優異品質總算開始被看到,也逐步成為整個 1980 年代台灣社會「功成名就」的代名詞之一。
就像勞斯萊斯的至高品牌價值,隨著大英國協政治權力而分布到全世界。W123 因為精良的設計、紮實的結構、耐用的品質,加上龐大的生產數字,打從車系誕生就在國際上備受好評,許多配備現在看來可能沒什麼,但在 1980 年初期可都代表著是最豪華先進的配備,例如 ABS 防鎖死煞車、動力方向盤、四速自排或五速手排變速箱、電動天窗、自動空調、車內預熱與加熱座椅等。極佳的口碑讓這輛車在歐美即使行駛了 50 萬,甚至百萬公里之後,又再被轉賣到第三世界國家,而這輛車也不負期待,持續在這些落後國家的顛頗路面上忠實地奔馳。所以基本上我們可以說,Benz 作為高級車的全球品牌形象,在上個世紀末期堪稱如日中天,而這其中一半以上的江山,就是靠 W123 E-Class 所打下。

在台灣,因為這塊土地的獨特政治經濟背景,所以若要說起經典老車風華,絕對不能遺落的就是 1980 年代,因為進口車管制逐步開放,剛進入台灣不久,就成為產業新富階層成就代名詞的雙 B(Mercedes-Benz與BMW)!遙想那個台灣還在戒嚴的 1980 年代,台灣也逐步進入全球代工供應鍊,小型家庭代工廠開始盛行,一批批中南部小孩到台北當學徒,在這個年代憑著苦幹實幹建立代工廠,撐起台灣經濟奇蹟的第一片天。這樣的背景,創造出雙 B 品牌,各擁有台語「麵魯(Benz)」與「米拎(BMW)」的在地化品牌稱號,再再顯示它們在台灣歷史上的獨特地位。

Related Article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