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HERITAGE】傳遞優質生活美學 - 領略頂級生活的極致品味

CIAO!THE N.A.DYNAMIC

再見自然進氣動力

CIAO!THE N.A.DYNAMIC 再見自然進氣動力

不管你在乎或同意與否,汽車動力都正在進入一個百年大變革。在電動大浪潮衝擊下,那些暢快的自然進氣(NA)引擎動力,或已經或即將成為絕響。現在,你可選擇追憶那過往美好歲月,也可起心動念,把握這美好的時代尾聲。

Text_James Photo_ Bugatti、Royale、Dodge、Viper、Ferrari 812、Porsche、BMW、Mercedes-Benz

若你單純就把汽車當一種交通工具,那或許對於 NA 動力的年代即將消逝不會那麼感傷,但若你熱衷駕馭,懂得享受那種全然掌握方向盤與油門,盡情於人車合一快感,那麼肯定會感同身受。除了追憶那個似水般一去不回頭的美好 NA 歲月,更應好好珍惜市場上碩果僅存的稀有 NA 動力。
NA 是 Natural Aspirated 自然吸氣的縮寫,把這個意思放到內燃機引擎動力世界,就是對照於增壓引擎的一種自然進氣引擎代名詞,代表引擎汽缸燃燒所需空氣,是由空氣自然提供,不經過人為裝置加壓進入汽缸。所以在駕駛上,NA 引擎也輾轉代表一種動力的意義:一種線性動力輸出,也就是說油門踩多深,引擎就回饋你多少動力,進一步也隨著引擎轉速越高,排氣的聲浪越高亢,駕馭感也隨之激昂,進而整合為某種人車合一駕駛體驗的動力系統。NA 可說是一種品味,也是一種生活風格,想要入手現在恐怕是最後的機會。

絕代風華 BUGATTI ROYALE

打從 1880 年代汽車問世,一直到 1930 年代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堪稱是汽車引擎排氣量設計最極致的年代。當時因為汽車產業興起、材料與技術才發展到一個階段,儘管增壓引擎概念已經出現,但說到追求性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加大排氣量。1927 年起造的 Bugatti Royale 就是這年代最極致代表之一,它用一塊長 1 米 4,高 1 米 1 的巨大金屬為引擎本體,設計出8個直列汽缸,打造出總量將近 1 萬 3000cc 排氣量引擎,發揮高達 275~300 匹馬力動力,這在那個年代堪稱了不起的性能。用現在的標準來換算,Royale 光是每個汽缸排氣就超過 1.5 升,比當今很多小車的引擎排氣量都要大。
Royale 從其車名不難想像,原始設計目的就是打造一輛最極致車款,賣給當時歐洲頂級王公貴族,所以這輛車不只是以排氣量稱雄於當世,包括優異的動力性能,長達 6 米 4 的車身尺碼,以及極致氣派的造型設計與內裝品味,都是當時之最。原始規劃打造 50 輛,可惜計畫趕不上變化,1929 年開始的經濟大蕭條牽動各國的購買力,最終 Bugatti 只打造了7輛,真正賣出 3 輛,除了1輛毀壞之外,其餘 6 輛到今天都被保留在全球各地收藏家、博物館手上,見證這個自然進氣引擎的絕代風華年代。有趣的是這具劃時代自然進氣引擎,後來有 23 具被重新安排後,應用到法國國鐵做為火車引擎,一直服役到 1950 年代,出色的動力性能反而因為火車,將 Bugatti 這個品牌知名度,一直延伸到二次大戰之後。

將近 1 萬 3 千 cc 直列八缸,這輛 1927 年起造的 Bugatti Royale 是汽車史上的極致之作。
將近 1 萬 3 千 cc 直列八缸,這輛 1927 年起造的 Bugatti Royale 是汽車史上的極致之作。

霸氣品味 Dodge Viper

Dodge 在 1980 年代基本上就是一個以貨卡車、旅行車以及美式國民車為主的品牌,當時其實不容易將這品牌與性能聯想在一起。1988 年在當時克萊斯勒總裁 Bob Lutz 推動下,由首席工程師 Roy Sjoberg 帶領 85 人的蝮蛇(Viper)團隊,開發出這輛跑車,搭載著輾轉由 Lamborghini(當時隸屬於克萊斯勒集團)技術發展而來的 V10 引擎,一推出果然獲得極大迴響,輾轉生產到 2017 年為止,創造出長達十餘年的 Viper 傳奇!
簡單說起來,Viper 的傳奇建立在幾個指標層面上。首先是從 1991 年上市之際,就是一輛性能定位的跑車,但為壓低售價,很多配備也做了取捨。這輛敞篷設定的車款,甚至連外部門把、鑰匙孔以及安全氣囊都沒有,很難想像這麼一輛超級跑車的車頂是由帆布製成,車窗也不是玻璃,而是乙烯樹脂製成,與車頂之間可以用拉鍊拉起來。不難想像這些大膽舉動,在當時引起多大討論。好消息是設計團隊竟有想到,還有其他人可能會乘坐這輛車,所以特別搭配具有支撐力的座椅、地毯以及有 AM/FM 功能的音響。
雖然陽春,這輛跑車真正重點是,它搭載著 8.0 升 V10 自然進氣引擎,可以在 4,600rpm 轉速下,爆發 400 匹馬力,同時 630Nm 的驚人扭力,確保這輛跑車可以在 4.2 秒內由靜止加速到 100km/h,極速 266km/h,這等性能在 1990 年代初期堪稱了不起。第一代 Viper 以這粗獷本格獲得廣泛迴響,也奠定了它持續發展的動力,後來的配備也愈來愈好,直到 2013 年的第 5 代車款,不僅搭配先進電子底盤以及高級音響系統,而且 V10 鋁合金引擎排氣量更擴到 8.3 升,馬力輸出高達 640 匹,0~100km/h 加速 3.5 秒、極速 332km/h,完全就是與歐系超跑平起平坐的美式超級跑車,但那驚人排氣量的自然進氣引擎,不僅放眼車壇無人能出其右,也因為日益嚴格的環保法規,逼得這一輛傳奇蝮蛇在 2017 年結束生產,從此走入歷史。

Dodge Viper 以 8.0 升排氣量,展現美國汽車文化裡的超級跑車豪情。
Dodge Viper 以 8.0 升排氣量,展現美國汽車文化裡的超級跑車豪情。

動力之王 Ferrari 812

儘管電動車已經強勢壓境,不過發展百餘年的內燃機引擎,可也不是省油燈,豐富的技術累積,至今仍有許多經典 NA 引擎持續傳承,儘管我們都知道從今爾後,這些大排氣量傢伙,將會愈來愈難,但至少站在今天,想品味這種獨特駕馭感,並不全然沒機會。而說起當今最極致最有名的 NA 動力,Ferrari 的 V12 引擎毫無疑問是個最華麗的起點。
說起義大利這個以速度著稱於世的品牌,引擎與底盤絕對是最關鍵的技術重點。Ferrari 車型的區分,大體圍繞著底盤與引擎位置不同的設定,所產生的差異化。其中最極致的就是中置 V12 引擎設定,在 Ferrari 家族裡,這種車不僅是天價中的天價,而且註定成為傳奇,例如 2002~04 年的 Enzo Ferrari 或是 2013~16 年的 LaFerrari。從這個邏輯看,Ferrari 當今還在生產中的最強 NA 引擎車款,就是把 V12 引擎放在車頭、雙座設定的 812 車系,其車頭搭載的 6.5升V12 NA 引擎,被汽車評論界稱為「最後自然進氣之王」!
Ferrari 的 12 缸直噴引擎,其實是個歷史悠久的傳統,更早之前還有水平對臥 12 缸,以及汽缸夾角 60 度的 V 型 12 缸。一直到 1990 年代,夾角改為 65 度,排氣量也從 5.5 升不斷擴大到 6.0 升。目前這具超級心臟代號 F140,就是 從 2002 年超級跑車 Enzo Ferrari 所採用的 65 度夾角 6.0 升 V12 一路進化而來。當年它就有驚人的 660 匹馬力(每公升平均輸出 110 匹馬力,在公路版的 NA 引擎中,是相當驚人的效能),一直發展到今天,儘管 Ferrari 跑車車款各異,但男人們只要打開引擎蓋,欣賞著這具紅色汽缸頭的 F140 引擎,心情立刻會開啟為獨特模式,不僅態度溫柔,連說話也會輕聲細語了起來。
目前安裝在 812 Superfast 上的最新版 F140GA V 型 12 缸引擎,排氣量已經增加到 6.5 升,但馬力更是提升到不可思議的 830 匹,每公升排氣量輸出效能達 127 匹!搭配 7 速雙離合器變速箱、輕量化車體結構以及優異的空氣力學車身,不僅每匹馬力只推動 2.18 公斤,而且 0~100km/h 只需要 2.9 秒,極速 340km/h。同時搭配這個躍馬品牌專為賽車所開發的後輪轉向系統,說它為當今最強大、最具駕駛樂趣的公路之王,毫不為過。

法拉利 812 性能一如他的別名 Superfast,速度驚人。
法拉利 812 性能一如他的別名 Superfast,速度驚人。

效能之最 Porsche 911 GT3 RS

想也知道善於汽車工藝的德國人,怎可能不追求極致的 NA 動力,而讓義大利人專美於前。所以真要與 Ferrari F12 的自然進氣動力相提並論,就不能忘記 Porsche,它的 911 車系 GT3 RS 版本,是目前品牌旗下最極致的 NA 動力。
GT3 其實是一種國際汽車聯盟(FIA)賽車規格的名稱,911 GT3 故名思義就是符合這個規格的一輛 911。自從 1973 年代它的前身 911 Carrara RS 以來,再到 1999 年 911 GT3 正式定名,Porsche 這輛自然進氣跑車,在 GT 系列賽車場上早已因為它的速度、可靠度而聲名大噪,甚至發展出在全世界遍地開花、規模驚人的統一規格比賽 Carrera Cup,他們用的車都是以 911 GT3、GT3 RS 或 GT3 RSR 等不同車型,根據不同賽事規定稍加修改而成。換言之,這個系列的每輛市售車,都配備了(至少)半套防滾籠、賽車座椅以及滅火器等基本賽道配備,基本上不用再改裝,都可以直接在賽車場上與對手一較短長。也就是說若以全球GT賽車市場的市佔率來說,Porsche 911 GT3 車系若自稱第二,沒人敢說是第一!
而 GT3 車系性能到底如何?最早以 GT3 RS 命名的代號 996 車系,在 2003 年生產的版本來看,當時它搭載 3.6 升 NA 水平對臥 6 缸引擎,馬力 381 匹,搭配威力強大的陶瓷碳纖維(PCCB)煞車,大型尾翼可在時速 200km/h 左右,提供 35 公斤下壓力,極速約 306km/h。發展到 2018 年生產的代號 991.2 GT3 RS,水平六缸引擎排氣量已經加大到 4.0 升,馬力更拉到驚人的 520 匹,也就是平均每公升排氣量,有著高達 130 匹馬力的驚人效能。更厲害是 2018 年它在紐柏林北跑道,寫下 6 分 56 秒 4 的驚人速度。事實上紐柏林北跑道迄今為止,跑進 7 分鐘以內的量產車也只有 11 輛,其中 Porsche 佔其中掉 5 輛車,而採用 NA 動力的 GT3 車系,就佔了 2 輛!

傳承自 1973 Carrera RS 的競技血統,911 GT3 車系,至今仍採用最原汁原味的水平對臥六缸自然進氣引擎。
傳承自 1973 Carrera RS 的競技血統,911 GT3 車系,至今仍採用最原汁原味的水平對臥六缸自然進氣引擎。

Mercedes-Benz 再見 V12 夢幻動力

作為既生瑜何生亮的長期競爭對手,德國雙 B 品牌 Mercedes-Benz 與 BMW 在 NA 引擎領域各自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傳奇,但也無獨有偶地在這波節能減碳大浪潮下,兩大品牌也都毅然地選擇擁抱未來,將傳奇留給過去,所以它們的 NA 動力代表作,如今也只能在二手車市場上仔細尋找,才能一窺芳蹤了。
位於斯圖加特的三芒星車廠,向來擅長的是 V8 以及 V12 這種大排氣量 NA 引擎,是最被車迷所稱道。而其中最極致的作品,堪稱 V12 自然進氣引擎。這具引擎在 1990 年代,代號稱為 M120,每缸四汽門設計,最早搭載在那些 S600、SL600、CL600 等,一般人看數字就知道是最層峰的 600 級旗艦車款上。引擎排氣量也從 6.0 升一路上推到 AMG 版本的 7.3 升,因應不同車款定位,馬力輸出設定也從 394 匹至 800 匹馬力不等。到了 2000 年左右因為廢氣排放法規的關係,M120 引擎逐漸走入歷史,改由代號 M137,比較環保的 V12 引擎為新的動力領航者,這時的 V12 以 6.3 升排氣量為主力,儘管這時 Mercedes-Benz 車款命名方式已經不同,但定位上依然是 C63AMG、E63AMG、S63AMG、CL63AMG 等車系旗艦車款上,因應環保法規,動力輸出設定也都在 400 匹馬力左右,並沒有太驚人的數字,但澎湃的力道與穩定性表現,仍令世人驚艷不已。不過對大多數 Mercedes-Benz 頂級車款的車主來說,這樣的動力設定,在日常應用上也已足夠。隨著日趨嚴格的廢氣排放標準,M137 引擎也停止開發,此後旗艦車款也轉向搭載排氣量更小、馬力更大的渦輪增壓引擎,Mercedes-Benz 的大排氣量 NA 引擎,也從此劃下句點。有趣的是 M120 引擎也同步賣給義大利超級跑車 Pagani,直到 2012 年,另外創造出一頁「風神」性能傳奇。

賓士 V12 引擎,向來只搭載在車系旗艦車款上,包括像 CL63AMG 這種豪華 GT 跑車。
賓士 V12 引擎,向來只搭載在車系旗艦車款上,包括像 CL63AMG 這種豪華 GT 跑車。

BMW 直六 NA 已成追憶

BMW 相較於對手,更是以其所設計的 NA 引擎為品牌精神,尤其以引擎的明亮聲浪、輕快反應與直覺式的線性輸出被津津樂道,其直六缸引擎,更被稱為是 BMW 的「鎮山之寶」,而其中最令人回味無窮的極致「寶中之寶」,就是這具搭載在 2000~06 年間生產,車系代號 E46 的性能版 M3 車上那具直六缸引擎!
E46 車系 M3 所採用的這具引擎,代號稱為 S54B32,排氣量 3.2 升,搭配當時先進的 VANOS 可變汽門正時系統(Variable Valve Timing),大幅提昇燃油效能,讓這具引擎在 7900RPM 時可以產生 338 匹馬力輸出,平均每公升排氣量輸出超過 100 匹馬力,在動力工藝上也屬拔尖地位。當然,更重要的是這具強力心臟,配置在 M3 這輛前中置引擎後輪驅動的底盤上,不僅配置完美,搭配六速手排或六速 SMG-II 雙離合器變速箱,0-100km/h 加速僅 5.1 秒,電子限制極速 250km/h。這輛 M3 真正的重點是整輛車的完美設定,可以讓駕馭者享受完美人車合一駕馭感。也因為這種真正的「境界」,加上直六引擎性能已經極限,往後的 M3 完全改以更大排氣量的渦輪增壓引擎,讓 E46 M3 被形容為「BMW 傳奇駕馭精神之絕響」,二手車身價至今甚至持續看漲,呈現一車難求的局面,也讓這一頁 NA 傳奇,更加令人難以忘懷。

E46 M3 是 BMW 直六缸自然進氣引擎,最後的極致代表作。
E46 M3 是 BMW 直六缸自然進氣引擎,最後的極致代表作。

Related Article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