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與藝術一直以來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不少建築師更嘗試將超現實的藝術語彙運用於建築之中,營造出如夢似幻的空間。鬼才設計師 Philippe Starck 近年便接連完成兩座超現實風格建築—長著牛角的紅色立方體,以及漂浮在大樓屋頂上的 19 世紀豪宅。這兩件作品不僅消融夢幻與現實的界線,將文學、藝術、詩意和哲學融入設計,更以鮮明的對比與童話感的表現手法,展現視覺張力十足的建築美學。除了直接將超現實主義應用在建築語彙中,還有將河流立體化的博物館、宛如翻飛紙張的美術館、將沙漠雲朵具象化的兒童體驗中心等創新作品,各自以「將自然景觀建築化」、「將建築裝置藝術化」的方式,建構出非典型建築風貌,以超越想像的城市景觀,持續啟發無限奇想。
深圳自然博物館( Shenzhen Natural History Museum )宛如三角洲上蜿蜒起伏的立體河流,以如詩如畫的姿態呼應周遭水文景致。整體設計靈感源自嶺南山巒與縱橫水系,並以「三角洲」作為園區總體概念,結合濕地公園,構築出連結人造與自然生態系統的新城市三角洲。此案預計於 2026 年完工。
博物館由 3XN、B+H 與筑博設計( Zhubo Design )攜手操刀,基地位於燕子湖與坪山河畔。整體建築呈現自然有機的河流律動,彷彿融入當地水文的一部分。設計團隊在蜿蜒的建築體中融入多層次綠化,並規劃無障礙屋頂公園,使其不僅是探索自然歷史的知識基地,更是引領人們親近自然的永續旅遊地標。館內則配置一系列圓錐狀展廳,流線型空間延續建築外觀的律動之美,並依展廳大小融入中庭花園與天窗,提升光線與自然氣息。
外牆採用輕量化的垂直石板,模擬沿海懸崖的自然肌理。自水邊拔起的石材立面充滿戲劇張力,與前方濕地水景交織出如水墨畫般的園區意境。整體設計強調永續與循環利用,不僅選用可再生的在地建材,並結合模組化施工工法,以滿足靈活的未來使用需求。園區同時設置雨水收集系統,並透過綠化屋頂、生物濾水池、濕地公園與河濱帶等規劃,建構兼顧生態養護與水資源管理的模式,讓博物館成為自然歷史展示與城市永續教育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