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規劃」與「高效人流」為核心概念,贏得桃園國際機場第三航廈國際設計競賽的 RSHP 建築事務所,汲取其以往大型機場的設計經驗,將倫敦希思羅機場五號航廈單跨結構優勢,與馬德里巴拉哈斯機場第四航廈流線型室內空間的溫馨和人性化特質融合,創造出一座靈活、多變且充滿生命力的航空建築,未來可因應不同營運需求而調整配置,同時維持空間完整與旅客體驗品質。
受台灣雄偉山脈及環海島嶼地形的啟發,RSHP 攜手工程顧問公司 Arup、台灣世曦工程顧問及宗邁建築師事務所共同打造的全新第三航廈,採用波浪形鋼構屋頂象徵飛行和機翼的律動,最大無柱跨度達 72 公尺,創造出遼闊通透的空間。室內設置一個雲狀天花板,將光線柔和地散射於整個空間,同時形塑出一系列宏偉而私密的空間,能因應不同活動需求而靈活調整,並隨時間推移而轉換。
航廈設計突破傳統格局,顛覆既有「出境在上、入境在下」的標準配置,以旅客動線為優先考量,進行上下樓層對調,搭配直覺式導引系統與清晰視覺標識,大幅縮短轉機時間至僅 40 分鐘,成為亞太地區效率最高的航空樞紐之一。永續策略則體現在建築的各個細節:航廈南北立面設有大面積綠牆,具備隔熱、吸音與減碳功能;屋頂鋪設太陽能板,朝 LEED 金級認證目標邁進。同時導入最先進的數位建模技術與3D 模擬流程,分析旅客動線、調控人流壓力,進一步優化整體營運效率。
預計將來啟用後,第三航廈每年可容納 4,500 萬名旅客,不僅提升台灣的航空競爭力,更提供融合購物、文化與藝術的多元體驗。從起伏屋頂到綠能構造,從流線動線到智慧系統,第三航廈正以一種融合自然美學與建築科技的語言,向世界講述台灣的山海地景與文化自信,重新定義亞洲下一代國際空港的想像邊界。